方大同英年早逝,年仅41岁。
2010年5月8日,广东省广州市,方大同在广州举行“Timeless演唱会”。
在上一年十月刚刚发行专辑《梦想家》的他,如同在用一种高调的方法宣告身体渐渐恢复、行将重归乐坛。在交际网络信誓旦旦地向歌迷确保“这不会是终究一张专辑”的话音还未落下,方大同却带来了生命的绝唱。可是,他的脱离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在近些年对华语盛行乐所谓“千禧年乐坛”的思念或反思中,R&B作为最为杰出的元素或风格,在最近掀起一阵热潮。陶喆、袁娅维、胡彦斌等老牌R&B歌手更加遭到重视,陶喆、黄宣等R&B歌手的“笼统”“小品”等特征被融入愈来愈多的网络热梗之中,即便是那些不怎样听R&B的人,也逐步对这种红极一时的音乐有所耳闻。作为千禧年乐坛R&B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方大同的离世,如同也是在以一种肉身陨落的方法,为R&B宣布一道绚烂的烟火:描绘它的光辉,留念它的消逝。
在最近正在编撰和修正的一篇关于R&B的论文中,我表达了如下观念:假如咱们对当下的盛行音乐更加不满,并自觉地推重从前的某种盛行音乐风格,那么,这种风格就不能仅仅以“群众文明”惯常的视角来了解,即把它作为文明工业,以为它以伪自在化的姿势剥夺了人的自在。在其时的我国商品经济转型与唱片工业开展的语境下,群众文明的确很简略感染文明工业的气味。但在回望中,咱们应当将其作为影响社会文明方法或情感结构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艺术方法加以了解,或许至少应当供认这种或许性。而作为千禧年乐坛的代表风格,R&B无疑在这种问题认识中具有典型性。本文的主角是方大同,在此无法也不用从群众文明及盛行音乐的全体视角对R&B做出谈论,可是,从这篇“仍在修正”的论文动身,咱们能够尝试以他为锚点,在剖析其音乐的一同,回溯千禧年乐坛的盛况和R&B的黄金年代。换句话说,咱们用R&B留念方大同,咱们用方大同从头了解R&B。
献给大同。
《梦想家》专辑封面
1、“不好听”
假如你是榜首次听方大同,你的形象或许是一个简略的感觉:这便是R&B吗?怎样显得“不那么好听”?同其他千禧年主力歌手,特别是与“R&B教父”陶喆比较,方大同的歌曲在旋律上并不分外朗朗上口,他自己也很少有相似《小镇姑娘》《今日你要嫁给我》这种尤为妇孺皆知的歌曲。典型的方大同的歌曲会是这样:它没有序幕衬托,一上来便是主歌;榜首句不会朗朗上口,相反或许会是不好谐音;简略的编曲让歌曲的开篇极为单调,不过越往后听,杂乱的编曲演唱技巧,使得歌曲成为丰厚而又精美的存在。所以,方大同的歌曲很难在一开端就敏捷捉住听众,而是在重复倾听之后,更加能够捉住听众的耳朵,使之骑虎难下。
那么,咱们就要诘问,究竟什么才是R&B,方大同又怎么依托一种“不好听”的音乐风格成为典型R&B歌手?
实践上,R&B起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其前身是一系列黑人音乐与欧美音乐的糅合体,包含爵士乐(jazz)与布鲁斯(blues)、福音音乐(gospel)、魂灵乐(soul)等。作为黑人创造出的音乐,R&B先天带有一种抵挡种族主义或强权政治的姿势,不过这种姿势并不像摇滚那样,充溢着破坏性的嘶吼,它反而非常“柔软”:因为哀婉惆怅而百转千回,因为自在而充溢即兴特质,因为抵挡而拒斥一般的固定节拍。前两种的抵挡姿势较为显着,也契合当下的群众对R&B的一般认知:华语R&B的确有着许多转音的成分,乃至胡彦斌的那首《月光》,在阅历年月改动而声响机能下降后,其自己也无法复原当年那般的极致转音;华语R&B也的确参加了许多即兴成分,陶喆的怪叫便是为其歌曲参加更多即兴润饰音的典例,乃至会有人称这是其R&B的“规范形状”。然后一种,咱们能够用阿多诺在剖析爵士乐时所举到的“切分音”来解说。这是指经过改动强弱联络而产生特别效果。比如著作之前的节拍是“弱强弱强”,切分音的参加会使得节拍变为“弱强强弱”,如此这个乐段与下一个乐段就会产生不在同一节拍上的感觉,典型的如方大同与薛凯琪演唱的《四人游》,其间充溢一种不跟在节拍上的游离感,(或许在)暗示一对情侣分手后又各自交了新的恋人的不同频联络。阿多诺以为这种方法其实在打乱本来的音乐节拍对人宣布的“同一性”征召,让人在乐曲的空隙能够逃离固定的拍型,觉察到自身不用跟着音乐走。这的确是一种柔软、细致入微的抵挡强权的方法。虽然阿多诺的心情适当含糊,有时又觉得这种对同一性的抵挡是一种虚伪抵挡,但这至少能够阐明,R&B所具有的这些特质,都能够与“柔软抵挡”相照应。
不过咱们依然能够回应一下阿多诺的“虚伪抵挡”:的确,无论是悠扬、即兴仍是打乱,已然歌曲自身依然坚持一种有机的完好性,使人感遭到调和,那就阐明歌曲背面依然有着一同的节奏型。仅仅这种方法,并不一定在更隐秘的层面征召个别认识,使得各种抵挡要素成为虚伪的存在,相反,它也有或许将人与音乐的调和树立在个别自在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R&B最为中心的特质反而是律动(groove)。律动最外表的意思是身体跟从音乐情不自禁摇晃,现在已有实证研讨证明R&B的确相较其他音乐类型更有律动才干。而更为深层的内在,依据新近研讨,它表明一种更为杂乱的节拍:更为隐性的强弱联络,或许隐性、显性归纳在一同,构成更为细腻和杂乱的节奏型,这种节奏型无法在认识层面得以运作,因而诉诸身体层面,使得身体与之照应起来。
依然以《四人游》为例,细听此曲,咱们会发现方大同的演唱较之薛凯琪更具律动感。有博主因而将音乐文件导入声响软件中,发现方大同演唱的强弱联络以十六分之一拍为速率,而薛凯琪则只要八分之一拍。因而,方大同的隐性节奏型更简略引发身体层面的摇晃感,律动也就随之产生了。在不同的音乐著作中,实践情况会更为杂乱,咱们仅仅举了一个最为直接的比如。不过它也足以证明,律动在更为细致入微的层面逾越了认识的鸿沟,它直接调集起身体的一致,在摇晃中让个别与音乐达到调和。天然,身体是回绝全部观念的,咱们简略想到德勒兹等人的“情动”概念,身体能够作为抵挡权利主体特别是资本主义宰制的潜能,成为一种抵挡认识被同一化的方法。在这儿,R&B以律动达到了这种成效。
《Soulboy》专辑封面
到这儿咱们就能够解说方大同歌曲的“不好听”了。在不同的R&B来历中,方大同受Stevie Wonder、Marvin Gaye等人影响较大,其音乐风格也更倾向魂灵乐,正如其榜首张专辑名称暗示的那样,他是一个“Soulboy”。而这就使得他不像根据布鲁斯的陶喆相同,在旋律性上多下功夫,让音乐变得更为悠扬丝滑;而是发挥魂灵乐的特征,让律动招引听众。咱们以《麦恩莉》作为剖析事例。这首歌一上来便是几句快速的歌词:“从前受过一些损伤,从前想过放不开……”彻底没有心情的衬托,感觉如机关枪一般砰砰发声。这几句歌词在旋律上几无招引力。而在一系列机关枪式的主歌之后,副歌的忽然袭来,就让人觉得突兀,在情感上无法被招引:为什么忽然就“感谢你的出现,曩昔的事就如烟”了?但事实上,歌曲在显性层面维持着6/8拍的短促节奏型,但在隐性层面制造了“强弱强弱”或“紧缓紧缓”的节奏型。(主歌)对过往所受情伤的警觉与(副歌)计划放下过往而持续信任爱的决计、(桥段)无法表达自己此时杂乱情感的语塞与(副歌)总算决议投入爱的怀有的坚决互相衬托。一同,主歌每一句结束时的贝斯,又使得每句终究一拍吐字总以重音的方法宣布,这又是一个隐性节奏型。在显隐之间,歌曲构筑成了一个多义性的时间。在对过往情伤的回望与面临独爱女孩美好的两层心情中,总算放下往事,但仍心有余悸;忽然下了去爱的决计,但心里的几重主意总是刚到嘴边就停住,难以倾诉,终究只好说“感谢你的出现,曩昔的事就如烟”。这种难以用言语和观念传递的心情,只要完好听过几遍后才干把握,其不再经过旋律表达,而是以身体为中介,在多重节奏型中潜在感触这种多义的表达。这也是这首旋律并不特别悦耳的歌曲,能够成为方大同代表作的原因之一。
当然,咱们不能说方大同彻底不重视旋律,他也在旋律与律动之间坚持着平衡。比如《橙月》(2008)这张专辑便是以旋律性动身制造的,方大同期望每一句旋律抽出来都能成为一句高质量的独立体,不需要依托编曲的合作与律动的摇晃跋涉。因而,在这张专辑中,《小小虫》《为你写的歌》《三人游》等都成了方大同传唱度较高的曲目,它们更重视情感的衬托,旋律的规划更为精美,弦乐在其间也有着更重的参加份额。换言之,它们更“好听”。仅仅,比较于旋律方面的建树,方大同在律动方面的奉献,明显更为明显。
2、“记载者”
要提示的是,现在让律动具有合理性的条件,依然是欧美语境中的R&B。在这种语境中,黑人关于白人为主的强权政治抵挡有着天然的合法性,而究竟处于弱势无法正面抵挡的他们,也就必定要想到运用一种超逸白人认识形状的方法,刻画新的、归于自己的文明言说方法。律动便是这一布景下的产品。可是,当R&B来到我国,这种语境天然就消失了。千禧年乐坛为什么会从R&B动身,律动的合理性又从哪里来?这关于方大同,关于华语盛行乐来说,是一个一同的疑问。
《David Tao》专辑封面
让咱们试着联络其时的社会形式。1997年,陶喆发布了榜首张实在的R&B专辑《David Tao》,影响力极大,乃至于千禧年乐坛的代表人物周杰伦等人,其R&B创造,都与之相关。能够说,这张专辑敞开了一种新的音乐方法:在至今的音乐app谈论区中,面临陶喆的《飞机场的10:30》这张专辑中的歌曲,网友们都表明惊叹,不可思议这是来自1997年的歌。和同年份的盛行歌曲比较,它的差异太大了——那年盛行的仍是张学友的厚意高歌,周华健的爽快武侠,刘欢的《好汉歌》,腾格尔的《天堂》。这些曲风充溢了浓浓的怀旧气味,而《飞机场的10:30》则产生了明显的风格开裂,像是“上一秒教师身揣戒尺,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下一秒歌声就给你带回到人手一个iPad的现代讲堂。”(网易云音乐高赞谈论)从这个时间开端,R&B与律动开端正式进入华语乐坛。
而关于其时的我国,一方面是商品经济转型之下,盛行文明与群众文明开端发端,它们现已开端参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文明样貌中去,并势必在未来发挥更大的效果。但一同,这种盛行文明怎么在与世界其他经济文明主体的沟通中坚持自我,特别是坚持民族性与文明自主性,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盛行音乐也不破例,金兆钧在2001年的《公民音乐》中就宣布了名为“是咱们改动了世界,仍是世界改动了咱们?——我国盛行音乐的世纪末批评”的文章,表达一种在毫无疑问被工业唱片系统和欧美盛行乐影响或收编的情况下,依然要树立自主盛行音乐文明的“知不可为而为中的期望”。能够说,上世纪从前的通俗歌曲在“千禧年”这个关头面临着一种潜在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又实践出现为欧美文明霸权与我国本乡盛行文明之间的强弱联络。恰如黑人集体相同,音乐此时亦有一种“抵挡”的意味。所以当R&B横空出世,音乐人如同嗅到一丝新的活力。事实上,R&B以及与之相关的hip-hop,的确一时间被赋予了树立新文明的期望。前者的典型形状可视为以周杰伦为代表的“R&B我国风”,后者则可视为王力宏为代表的“Chinked-out”。律动能够借由身体表达一种不被观念影响的、杂乱的文明表征,而这有助于我国文明在音乐中的言说。
不过,或许因为方大同特别的身份特征,他的R&B并没有激烈体现出某种“本乡性”。方大同出生于夏威夷,小学就读于上海市天山路小学,长大后则移居香港,成为一名“不唱粤语歌的香港歌手”。这种多元的文明身份,让他在一众华语歌手中显得更像半个局外人。因而,方大同对律动的运用,投射到详细的音乐内容上,并不直接代表“本乡式阅历”的言说。或许,他直接体现了其时的我国人特别是青年集体的文明方法,但在直接体现上,是各种杂乱心绪的表达。
方大同的歌曲很难被类型化。即便是永久唱不完的“爱”之主题,他歌曲中的爱也千奇百怪:他唱《三人游》《四人游》,前者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舔狗”,表明卑恋者心里的自我扭结,后者则唱一对懊悔最初分手,此时却认识到无法回头的情侣,他们各自找到了并不满足的新欢,还相约一同去欧洲旅行。太奇怪了!他在《小小虫》中唱一次初恋的邂逅,因为一条小毛虫掉在女生身上,男生英勇跑曩昔摘下了虫子,所以两人开端一场美妙的含糊。他也唱《爱在》中两个人分手后男生的独白,分明是自己不想回头而又觉得女方悲伤,所以抚慰对方“只能够等待,爱无处不在”。用现在的视角看,这或许会被冠以“渣男”的名号。但正是这种显得“不正确”的许多爱情,才让那些难以被言说的、细腻的思维心绪,被用音乐体现出来。在方大同歌中,爱情是回绝全部概念化的,是否定性的。《谁知爱是什么》中他写道关于爱“天才也不明白她,多么的难明,科学家的脑袋瓜,未必看得通”,可是“爱呀便是这么的巨大”。在《Love Song》中,否定性姿势体现得更为直接。他分明先唱道“我唱的这首歌,是一首简略的,不杂乱也不难唱的那一种歌”,但接下来他以diss近十首经典情歌的方法,表达“爱不是这样,爱不是那样”“而我只想唱一首love song”。风趣的是,歌曲前半段编曲的确极为简略,在主歌部分仅仅以合成器演奏相似于《小星星》的简略旋律,来调配人声演唱。这就又构成了一层反讽——爱简略,爱不简略,其实爱仍是简略。
除了在体裁上的丰厚,方大同还常常进行一些音乐方法上的实验。比如《春风吹》便是续接美国名曲《loving you》而持续创造的产品,意在将美式魂灵乐转接至一种我国语境中。他还用R&B的方法改编王菲的《红豆》与《廊桥遗梦》的闻名插曲《nothing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非常风趣的是,他对《红豆》的改编明显体现了咱们所说的“杂乱阅历的体现”。本来在王菲的演唱中,歌曲自身是单义的,人声演唱出淡淡的、冷冷的效果,但歌词内容却是“可是我有时分,依然捉住眷恋不放手”,看清实践的沉着,与心里怀揣的期望,反差和对立,使得一种杂乱的心思执念旁边面体现出来。但在方大同的版别中,这种心思执念是正面直接输出的。人声自身的郁闷与切分音等技巧的运用,让一段慢板抒情歌曲变成了带有律动感的独白,想念难舍弃的心情直接在其间体现出来。这正是R&B的优势。
简言之,方大同歌曲的内容表达极为丰厚,但又充溢着回绝类型化与概念化的特质。他能够让咱们感遭到那种思绪的隐秘旮旯——乍一看极为不合理,但忖度之后又觉得极契合身处特别景象下的心思活动。仅仅,在近几年的华语乐坛中,这么风趣的歌曲,现已很难再看到了。
3、“爱,爱,爱”
终究一个问题是,这种经过律动的音乐,经过描绘荫蔽的一起阅历,方大同的音乐,会为咱们的盛行文明留下什么?
咱们无妨从方大同对爱的痴迷说起,他永久在唱爱。就像《爱爱爱》里的歌词:“爱仍是会等待,仍是觉得孑立太失利,我爱故我在。”他如同具有一种执念,永久在“世界中心呼喊爱”。即便在终究一张专辑里,作为音乐中的“病隙碎笔”他也用两首歌专门表达爱的味道,分别是《谁知爱是什么》与《沙漠里的水》。
《爱爱爱》专辑封面
谁知爱是什么?实践上,爱从未在哲人笔下消失过。特别是在当代理论家之中,爱占有了尤为重要的方位。巴特勒凭借黑格尔谈爱,巴迪欧著有“爱的多重奏”,斯蒂格勒也以为人类世的注意力经济问题来自“爱的缺少”,齐泽克则用爱来出现标志界与认识形状的“缝合”问题,出现世界的本相。在关乎人类生计与生命的基本问题前,爱显得软弱且无力,但许多理论家依然对此情有独钟。归纳不同人的思维,爱其实表达了一种以片面姿势构成一致的方法。两个相爱的人分明是彻底不同的独立个别,但他们能够互相了解,达到一致,成为最小的一同体。换句话说,爱构成了一种一起的“常识学”计划的雏形,它能够终究灵通对一切人都能一同认同的所谓“真理”。而这并不需要外力的影响,不需要任何权利主体的背面操作,成为一同体的力气彻底来自他们个别自身。呼喊爱,信任爱,也就成为面朝未来的人类开展的另一种或许。
从这个视点而言,“爱”与“律动”其实构成了互文联络。这是因为,律动相同让咱们与音乐著作产生一致,而这种一致并没有借机让权利主体对个别构成宰制,而是在身体层面发挥效能,让咱们自主地与音乐融为一体。这种感觉就像爱相同,而且成为爱的延伸:爱只产生在两人之间,但对歌曲的一致,能够扩展至“和睦”,产生在许多人之间。能够说,方大同歌中的爱,成为他对律动耕耘的显化。在这几天中我曾看到许多地方歌迷自发来到公共场所,一同演唱方大同的歌曲,表明对他的留念。这种自发而行的无名利行为,其实现已表明着“爱”的产生。
咱们不能说经过R&B与律动,就能够让一切听众互相和睦起来。但这至少表明晰一种或许性,即群众文明与盛行音乐并不更多代表着消沉意味的自在沦丧,相反,它自身组成了一个爱的一同体。而除了在基本原理层面的爱与律动的互文,在实践层面,盛行音乐对爱描绘的缺失,相同凸显了方大同的宝贵。盛行歌曲中从来不缺少爱的论题,可是像方大同这样,以产生在细枝末节的触感,慢慢道来爱的体会的,当下几乎没有。近期最抢手的情歌或许是《跳楼机》,这首歌如同相同在体现一种卑恋情结,以为对自己忽冷忽热,难以看到两边的未来,歌词是这样的:
Baby咱们的爱情如同跳楼机/让我忽然地升空又急速落地/你带给我一场张狂/死里逃生好难呼吸
一个极为不稳妥的比方(乃至比不上“爱情走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加上俗套的作词,其实让人无法感遭到实在爱情进程的实践感触。仅有能够留下的形象,只要魔性洗脑旋律,以及在抖音中跟着旋律进行的各类小视频。而比较之下,方大同的《爱我吧》,他如此叙述逐步承受对方不爱自己的实践:
爱我吧,像是你的心不动/说完了,我都不想供认心痛/忘了吧,我也不能坐在这儿心挂/爱我吧,爱我吧
像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榜首个“爱我吧”以一个拖音演唱,是在尽力期望唤回对方的爱,但随后发现自己的力不从心,比及终究的话说完,还在粉饰自己实践上心碎的感觉,接着对自己不断抚慰,但依然梦想奇观的产生:爱我吧,爱我吧。咱们对这种实在的爱已然越来越远。一方面,关于爱情,特别是纯爱的渴求,跟着社会经济的改动变得不再受重视。当周杰伦故技重施他的学校爱情主题,写出的《等你下课》等歌曲已然变得干瘦,也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对爱的诠释逐步变成了“磕”,像是《难哄》播出时的浩大气势,人们想要看到的并不是一段铭肌镂骨的爱情阅历,而仅仅俊男靓女痴痴守候久别重逢时,许多细节究竟能有多“好磕”。咱们日子在缺少爱的年代,而方大同的终究一张专辑如同也在言说这种缺少——爱就像沙漠里的水。谁还会在这个年代依旧坚持对爱的寻求呢?或许也只要方大同。而他此时离去了。乃至,他的终究一首歌《没啥好说》中,如同也在抛弃爱:爱情中的对话,日子中的讲话,总有人不能共情,总有人互相批评。
那就没啥好说。
方大同为咱们留下的还有许多,因为篇幅,咱们不能逐个阐明。我其实还想共享作为“建桥大师”的他怎么以不同的方法诠释“桥段”的内在,共享他的终究一张专辑从复调转为独白带来的不同效果。当然,也共享他生命终究一段时间的故事:这张专辑大多时分是在他身体还算能够时,经过手持麦克风在餐桌上录制的。《回留》等歌曲中衰弱的颤音,也成为歌曲叙事的一部分。但辗转反侧,我仍是挑选用这一条头绪穿起他的奉献:他对R&B律动的精研刻画了不同的人与歌曲的一致方法,这种一致方法引向了隐秘阅历的一起表达,向咱们传递了华语盛行乐稀有的特殊创造途径,而终究,无论是对爱的体裁的痴迷,仍是爱的内在在方大同歌中的深化,律动与爱构成了异样的互文联络,它让咱们看到群众文明与盛行音乐对社会产生效果的另一种或许性——
爱的或许性。
咱们呼喊爱,恰如咱们呼喊大同;咱们哀悼大同,正如咱们面临爱的消逝。
未来的许多日子,咱们还会听到方大同的歌,在自己的房间中,在商场里,在新婚仪式上,在街边人的哼唱中。咱们听他每一首《为你写的歌》,联想到这个瘦瘦小小的男生,戴着无镜片的黑框眼镜,似乎在礼貌地对每个听众打招呼,继而专心地创造、演唱。他在《等着你回来》,他是《特别的人》,他为咱们留下了一道永久的声响印记。
谢谢大同。
2025年3月3日
急就于上海—维也纳的航班上
王楷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汉语文明学院)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